
数字出版平台
链接中心
网站访问量
基于分子分型的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研究进展
王渺涵;朱楷;史慧洋;陆婧玉;朱豪华;胡兴胜;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随着病理诊断和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肺LCNEC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肺LCNEC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样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样两个亚型。由于肺LCNEC发病率较低,且缺乏前瞻性研究证据,目前大多数治疗参考SCLC和NSCLC的治疗方案。文章回顾了肺LCNEC的病理分型、分子分型及治疗,并基于现有研究对未来可能的治疗方案进行展望。
TP53突变与肺癌的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王煜洁;宋尧波;范潇杰;郭瑞娟;王甜;肺癌作为全球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预后差考虑与TP53基因高频突变密切相关。TP53作为一种常见的抑癌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修复损伤DNA、诱导细胞凋亡、代谢调节等多种机制发挥其抑癌功能。肺癌中TP53突变较为常见,突变后的P53蛋白丧失其原本的抑癌活性,能够通过促血管生成及免疫微环境重塑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TP53基因突变还常常合并其他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其具体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针对突变型TP53的靶向药物及其在肺癌中的预后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TP53突变在肺癌中的机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及预后指标的价值,文章就近年来TP53突变与其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后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梁燕;刘丽霞;皇甫改霞;郑艳玲;张苏芮;师玮;郏博;肺癌表型转化是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机制之一,也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小细胞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鳞癌、肉瘤样癌、大细胞癌等其他表型转化。一些非常见突变患者接受TKIs治疗后也会有表型转化的发生,这些在既往的研究中报道较少。尽管目前提出了几种表型转化的分子假说,然而表型转化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治疗策略也存在争议。文章针对不同驱动基因突变NSCLC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发生多种表型转化的临床特点、可能的分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目前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下载次数: 8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左冉;姜战胜;潘战宇;中性粒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它不仅参与抗感染,还在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TINs)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目前对于中性粒细胞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仍有许多未知。文章综述TINs在肺癌中的功能及其与免疫治疗的交互作用,分析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肺癌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苦参碱联合用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谦;朱欣宇;周玲莉;胡莹雅;汤雅雯;王小莉;苦参碱为喹嗪类生物碱,是从苦参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可通过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自噬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苦参碱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单一药物相比,苦参碱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可起到减药增效的作用。文章综述了苦参碱联用抗肿瘤药物在肺癌、肝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苦参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
丁婕;戴旭;孟宪运;王冠;<正>在196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Zubrod等[1]通过比较氮芥与噻替哌的疗效,首次提出了癌症化疗疗效评价标准的概念和方法[2]。1981年Cancer上正式发表了修订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实体瘤疗效标准。经由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协会(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NCI和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NCIC)进行修改和补充,于2000年公布了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35岁以下妇女宫颈癌
章文华,白萍,吴令英,马绍康目的探讨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和年轻宫颈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1970~1994年我院收治125例年轻宫颈癌(<35岁)的临床资料。结果<35岁妇女宫颈癌在我院治疗的全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自70年代的1.22%上升至80年代的1.42%及90年代初的5.01%。根治性治疗的116例中22例宫颈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94例浸润性宫颈癌的总5年生存率为56.4%,复发(或未控)和转移率为36.2%(34/94)。结论本组提示宫颈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35岁年轻宫颈癌的预后较差,临床期别、宫颈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017年中国最新癌症数据
<正>癌症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关注8大风险:(1)预期寿命85岁时,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2)癌症发病两头高,中间低:中等城市癌症发病率最低,大城市肠癌发病率是小城市的2倍;(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男性癌症风险逐渐降低,小城市男性风险最高,女性患癌风险与男性相反,大城市女性癌症风险最高,乳腺癌为城市
2020年全球癌症最新数据解读
<正>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ternational Agency for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涵盖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等情况。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数首超肺癌位列第一,肺癌死亡病例数仍居榜首。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近2 000万例,死亡病例数近1 000万例,全球癌症负担非常重。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新发病例数226万例,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癌"。
中国癌症态势七十年分析
邹小农;赵平;<正>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1]。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里,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人民的建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人群疾病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死率上升,人群健康指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恶性肿瘤的流行和分布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成为危害和
2017年中国最新癌症数据
<正>癌症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关注8大风险:(1)预期寿命85岁时,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2)癌症发病两头高,中间低:中等城市癌症发病率最低,大城市肠癌发病率是小城市的2倍;(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男性癌症风险逐渐降低,小城市男性风险最高,女性患癌风险与男性相反,大城市女性癌症风险最高,乳腺癌为城市
2020年全球癌症最新数据解读
<正>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ternational Agency for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涵盖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等情况。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数首超肺癌位列第一,肺癌死亡病例数仍居榜首。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近2 000万例,死亡病例数近1 000万例,全球癌症负担非常重。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新发病例数226万例,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癌"。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发布
<正>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CSCO BC)召开乳腺癌线上年会,会上发布了"2020 CSCO AI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工具"以及《2020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近年来,中国乳腺增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发病率也日益增长。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介绍,中国乳腺癌防治形势严峻,年新发患者数目居全球第一。新发布的《指南》中对于有效科学防治乳腺癌给出了答案。江泽飞介绍,新发布的《指南》,是在2019版基础上,基于临床研究证据,融合真实世界数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更新形成。国际进展、中国贡献、药物可及这三个方面,是这本
中国癌症态势七十年分析
邹小农;赵平;<正>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1]。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里,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人民的建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人群疾病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死率上升,人群健康指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恶性肿瘤的流行和分布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成为危害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吴华英;向德兵;<正>人类肿瘤生长伴随血管生成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被发现[1]。几十年对血管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有很多种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生成是有促进作用的,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其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是VEGF[2],无论在生理